正宗房縣黃酒洑汁,農戶采用傳統釀酒工藝純手工釀造,入口微甜,細品微苦,滿口醇香。酒精度15度左右,保證無添加,不勾兌。了解房縣農家手工自釀黃酒請添加【酒妹微信:tomis-peng】
當前位置:房縣黃酒網首頁 >房縣黃酒新聞
時間:2020-06-20 20:17 編輯:admin
石首特產
石首鮰魚
石首鮰魚指產地在石首、名字叫石首的長江鮰魚。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從四川老家眉山出發,自岷江乘船入長江,沿江獵奇作賦,途經石首城區,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,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“鮰魚石首有,名字叫石首,白天棲石洞,晚上戲回流”,即興賦詩“粉紅石首仍無骨,雪白河豚不藥人。寄語天公與河伯,何妨乞與水精鱗”。詩人用粉紅石首對比雪白河豚說,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、好吃、仍無骨、不藥人,最后點題《戲作鮰魚一絕》。團子
團子的外皮主要用熟糯米攪拌成泥制作而成,外表白白圓圓扁扁,里面包的主要材料是胡蘿卜、臘肉、臘豆腐,口味有些些辣,味道極好,是石首人超愛的美食。在當地,團子有兩種吃法,一種是煎團子,一種是蒸團子。通常在街頭販賣的,現場制作的,是煎團子(在鍋里被油煎的兩面焦黃就可食用)。
豆皮
武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,此處所指的豆皮與武漢的豆皮截然不同。石首的豆皮是用大米、綠豆還有面粉做的;做法是先一張一張將制作好的面皮攤開,再在里面放入特有的肉和菜,放入鍋中來回煎疊,最后盛出來是如小書本一樣大小長方形的一塊;口味分兩種,葷的和素的;吃法亦有兩種,老的和嫩的。在石首,最出名的便是臭豆腐酒家的豆皮。
豆巾
將大米和綠豆按比例兌好加水泡濕磨漿。做成一層面皮,然后下鍋用很少的油燙好就制成了。很有質感,綠色的,過早用的,炒著吃,煎著吃,放調味吃熱的。
蘭花豌豆
把蠶豆(豌豆)在清水中泡好,泡開時剪開外面的皮,繼續泡好之后,加純堿下鍋炸酥,可以拌鹽當做零食,可以拌麻辣醬下酒。
發餅流糖餅
結婚時候或者過喜事的時候。主要原料為精面粉、飴糖、奶粉、甜酒、純堿、蘇打等,經面團調制、甜酒發醇、腌糖、切塊、成型、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。餅呈扁圓形,表面乳白色,底面棕黃色,入口松軟。
炒米
炒米是直接將生大米炒熟,與炒瓜子花生差不多。被炒熟的大米會膨脹,像爆米花一樣。那時有人會拖著爆米花的機器過來為爆米花。
炒米粉.禾粉.米粉
這里將禾粉叫做米粉的,以至于到外面的時候一直問老板有沒有米粉,知道看了別個點了禾粉才發現,本地的炒面和炒米粉不錯,1塊加小白菜,1塊5加蛋的,2塊加豬肉,以前過早經常吃。
鍋巴粥
農村都是用柴禾灶炒菜做飯。轉頭砌的灶臺,口部砌個架子,可以放一個小小的罐子。等飯菜都熟了,罐子里的湯也煨好了。這樣煨出來的湯也特別好喝。還可以把紅薯、玉米棒之類的埋在柴禾堆底下,做飯的時候順便也烤好了。做飯一般都是用大鐵鍋燜熟的,當然就比不上電飯煲那么受熱均勻,所以總會燜出鍋巴來。奶奶經常用這些鍋巴加水煮成稀飯吃,告訴我說這是鍋巴粥。呵呵,變廢為寶,我覺得比米飯還要好吃。
筆架魚肚,團子等等